北京英特威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坐落于文化古城北京,是一家专业从事
工程装修全案设计及施工的企业,拥有室内外环境设计的专业团队,各类技术人才80余人,施工
人员600余人,占地6000平米的厂库房,已承接工程案例3000余项。
本次论坛邀请了CIID中国建筑协会室内设计分会常委理事李瑞麟、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家具装饰业商会中华设计委导师任清泉、高级室内建筑师陈岩、国际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行销组组长蔡体智、台湾上绎室内设计总监陈桂香、荷木品牌创始人杨凤蕊、《茶道新生活》创始人吴垠。
从“茶空间之传承——境生象外”这个主题出发,嘉宾们围绕茶空间的历史与现状、新时代茶空间如何与当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以及茶空间未来发展趋势这三个议题进行探讨。
1
茶空间之传承——历史与现状
蔡体智:茶空间是红尘外的一方净土
我们要设计茶空间,你必须要很懂茶,了解茶的本质。茶其实是一个载体,让你在这个茶空间泡茶的时候能够寻找到你心灵的一方净土。结合今天“境生象外”的主题,我们要造出一个“境”,其实就是要造出一方能让你安住在里面的空间,“象”代表外面的滚滚红尘,日新月异的发展太快,我们需要一个除去浮躁、沉静心灵的空间,所以才有了茶空间的概念,我在这次设计展上也看到了一些非常好的作品,富有哲学思想和意境,只是用材上还有待加强。
陈桂香: 茶空间设计一定要注重互动
空间是人生活的地方,如果仅仅关注形式上的东西,很容易创造出外在的效果,往往忽略了人们内心真正的需求和生活态度是什么,我认为这才是设计空间一个重要的理念。形而上的东西很容易,理解内心真正的诉求才是最重要的,作为设计师,你一定要理解你的客户的生活态度、需求和品位,这是必须要考量的,不能自己一味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一定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动是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我在台湾做了几个茶空间,都是深入到了解每个客户需求之后,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感觉是我跟客户共同创造出来的。
李瑞麟:茶空间设计上升到境界诉求
其实我参加茶空间类似的活动比较少,但我喜欢茶,来看过两三次茶博会,感觉可以用“置身物外”来形容。站在一个外行人的角度来看,茶博会一次次的变化让我兴奋,这次设计展的主题和内容也都非常好,已经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茶空间大赛不仅对传承茶文化方面意义重大,对室内设计行业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一个感觉是这次空间设计展很多都是境界上的诉求,但由于整体场地、搭建时间等限制,导致很多创意很好的作品没有达到实际想要的效果,所以我希望主办方下次能在这方面加以改善。
2
茶空间之传承——如何与当代生活的结合
吴垠:打破思想禁锢,创造茶道新生活
其实我今天在听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有4个关键词:利益、架构、功能、体验。似乎一说起茶,就自然而然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意境、禅宗、庄子等都会用上,思想往往被禁锢了,如此,很有可能造成构架功能错位。如1号作品《竹影·童趣》,创意方向很棒,但架构和玻璃用材对小朋友是不安全的,包括椅子的舒适度也是考验功能体验的重要方面。只有能带给人愉悦感受空间,人们才愿意多停留,否则再美,也很难留住人。整个设计围绕竹、禅、意等元素展开,其实真正和茶结合运用的理念比较少。整体来看,今天所有的设计作品都偏向于一种传统风,茶空间更应该考虑打破固有模式,吸引时尚的年轻人进来。即便竹元素是老的,即便主题被框定,我们也可以再创造,创造出一种更大众化、时尚化、亲民化的茶道新生活,我希望传统文化元素可以缩短和现代年轻人的距离。
陈岩:竹也可以很时尚
境生象外,用竹子的载体并不代表回归传统,这次也有几位设计师运用的是现代手法,上一届茶空间设计在创意上不受约束,这一届采用“竹·语”主题,竹制空间也可以做得非常时尚,这一点是欧美提出来的。茶空间在功能定义上可能有家庭的、办公室的、野外休闲的,只要抓住每个人心中想要的茶空间,把主要体系构架好就好。
杨凤蕊:重视茶空间的国际范和年轻化
首先我觉得一个好的空间是能够打动人心的,当我们走进这个空间的一瞬间,会被某个细节或某一点触动,或是光线,或是色彩。今我觉得句话最能代表今天的主题——境由心生,茶空间作品代表每个设计师内心的想法。东方美学设计主要问题还是在推广上,中国元素的东西怎么把它做得有国际范,让更多人去接受它,这是我们设计师更多要考虑的。张艺谋刚推出的大型演出《对话·寓言2047》里就是把中国传统的东西和具有国际范的一些东西有结合起来,视觉冲击非常强,其中也有谈到空间设计,建议设计师朋友可以去看看。未来是80、90后的天下,我们希望好的东西用好玩的方式呈现给年轻人,让他们乐于接受。其次茶空间既要体现内心情怀,又不能忽视实用性,这才是终极目的,把美的东西用商业的思维去做推广,让更多人接受并使用。
陈岩:抛开形式,深入内涵去追求意境
我听杨老师讲到相由心生,想到我们定这个主题的原因,其实是受到其中一个作品《陋室·明》的启发,这本来是刘禹锡的作品名。在中国学艺术的都懂“意境”二字,我本人是学油画的,也算文人出身,而中国文人历来追求“意境”,所以我们定了“境生象外”,有层含义:第一层是“境生象外”,物体的呈现,空间的格局,促成物、境;第二层是主观感知、审美,包括空间布局、灯光设计,深入理解之后才能驾驭自如,才能相由心生;第三层也是共勉的意思,鼓励大家抛开表面的词义,深入到茶的内涵去寻求茶空间的意和境。
3
茶空间之传承——未来发展趋势
任清泉:回归本心,着眼需求的共同点
不管做什么设计,首先离不开生活,不管是喝茶,还是我们的居室,任何环境都要考虑舒适度。今天几位老师都分享了很多关于回归本心和本质,回归未来茶空间概念,需求会很不一样,在如今这个快节奏运行的互联网时代,大家的生活态度和意识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未来可想而知,如何用年轻人喜欢的生活状态和方式把茶空间跟他们嫁接起来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其实透过表面的东西,回归内心我们就能找到共同点,把这个共同点融入我们的茶空间设计里,不被某一点框住固化,比如我们现在的主题,不被竹定义框住,着眼于未来茶定义,可能会更好些。
李瑞麟:茶空间未来的方向是多元的
设计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茶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说生活方式和茶的关系,我觉得应该把今天的主题放在当下,当下就在我们身边发生,比如我们享受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便利,同时也需要传承文化,茶文化的传承要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状态。首先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生活层面上去全面展开,应该要多元化。第二是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和互联网,立足于当下做更多的传承和推动的工作,我觉得茶空间未来的方向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发展。
蔡体智:未来茶空间要展现茶的本质
台湾的茶空间过渡到我们现在,呈现的都是比较现代的感觉,如永康街的茶空间多用的是粉色系的,以前可能你不敢用这些色调。茶空间从传统过渡到当代,再过渡到未来,也要逐渐掌握一个度,毕竟茶是精神上的东西,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要了解茶的本质。今天有设计师讲到檀竹,这些材料可以运用到现代茶空间,但要非常小心,不能违背茶的基本精神,很多新的科技材料运用到茶空间,美感不对,文化不对,没有思想内核,就是一个空壳子,未来茶空间最主要还是要展现茶的本质。
陈桂香:尊崇内心,做自己的茶空间
我一直觉得茶是很好的媒介。茶文化如果在中国传统的意境或者物象里去表现的话,就可能失去了这次比赛的意义。茶是我们生活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茶道文化历史悠久,已经深入内心,而不是形式义。也不能因为对环保认知的差异导致设计局限,我觉得只要大家爱物、惜物、旧物利用,这些木头用几百年没有问题的,即使是老了的皮壳也可以用来做装饰。未来茶空间设计,会随着茶叶的广阔空间而充满无限可能,设计师只要尊崇自己内心,做出属于自己独特意境的茶室,未来茶空间一定会丰富多彩的。
吴垠:放下条条框框,发挥茶的包容性
刚刚有老师讲到未来茶空间一定要抓住茶的本质,我本人很喜欢清饮,清饮就一定会有固定的模式,但实际上推动茶业和茶文化发展,第一步应该是要认清茶的包容性,放下那些所谓的“应该是”,茶最大的本质就是它的包容性,什么你都可以用,只要用起来让人觉得舒服,愿意去尝试这杯茶,他的心是平静的,和当下的场景是融合的,都可以去尝试。我认为未来茶空间和设计大致有两个方向,借鉴红酒和咖啡,充分发挥茶的社交功能,加强社交运用。第二个方向是针对不同场所和用途去设计,包括私人家用的和公共商用的,私人家用的如私人茶室、茶书房、家庭茶空间、老板办公室,公共商用的如社区茶空间、商场茶空间等,这两个方向体现的茶的交互功能是不同的,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和大家探索一下,欢迎大家在茶方面多多探讨,放下条条框框,记住茶的包容性!
最后,本届茶空间设计展颁奖仪式隆重举行,参赛作品经历首轮网络投票和评委实地参观考评,最终评出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优秀奖6名。8号《都市茶寮》荣获金奖,3号《明净山房》和12号《如你觉知》荣获银奖,6号《心灵盲人》、7号《南山篱园》、11号《吾和》荣获铜奖,1号《竹影·童趣》、2号《简竹》、4号《海菱茶空间》、5号《寻一季清凉》、9号《陋室·明》、10号《雪夜竹语》荣获优秀奖。3号《明净山房》在首轮网络投票上评最高票数获得“最佳人气奖”。